浅论《大明王朝1566》中演员的声音

    《大明王朝1566》共46集,我才看了30集,感觉是一部好片子,其他先不妄论,今日单来说说剧中演员的声音特点。

    先说胡宗宪,不知是后来的配音还是这个演员本来的声音如此,总觉得老胡的声音犹如发自洪钟巨鼎,深沉、醇厚、宏大、固若磐石又充满磁性,我看此剧尤喜欢他说话。

    另一个芸娘,声音纤细而磁,似有千愁万怨淤积于心,又如檐滴秋雨,粒粒皆玉珠也,让人听了心生数不尽的怜惜,禁不住想去幸她。。-_-||

    顺便说一下其他人——皇上,宝国故意拖长的“丹田之音”和浓厚的鼻音显示了他睥睨一些的帝王气质,但始终如此让人觉得形象呆板,就是一个“皇上”的形象定格,没有朱厚璁的性格。甚至觉得有点做作。。

    郑必昌,此人语音滑稽、言辞周密流畅,让其表演也增添七分神采。

    赵贞吉,此人音线不好,也就是说声带不好,毫无磁性,倒像是普通话水平二甲以下,说话全无丹田之气,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对比田有禄就知道了,田有禄那句短短的“哎哟我的堂尊”可是运足了丹田之气才发得出来的!

    高翰文,虽然贵为翰林院修撰,可谓典型的书生气质,但声音粗憨,竟与齐大柱无二分别。

    杨金水,不得不佩服王劲松,声音也是相当有磁性的,而 这个磁性又不同于胡宗宪,胡宗宪的磁性深沉大气,如广袤的大地一般,金水干爹的磁性充满“簧片”的特征,光亮而悦耳,可谓是天然的太监腔。(当然这里全无其它意思,王劲松也可能为剧情需要故意修饰嗓音,使之悦耳)

    严嵩,声音表演的很好很到位,只听他坐下时那一声“哎~”的呼气声,便知是高龄,剧中声音的确符合80岁老人那种口齿不太灵敏的特征。

    严世蕃,“你们就闹吧!”这句话的发音铿锵有力,底气深厚,也是一副好嗓子。

    吕芳,“奴婢在”,这句话发音平稳,不温不火。吕芳说的话都是中低声,但音线中毫无杂音、爆音,始终如立体声般清晰透彻,可见他的声带很好。

    徐阶,老头儿的声音也很好,但无特色。

    裕王妃,哎,看多了闫妮妮,就会发现她与倪萍有一拼,说话有点煽~

    最后不得不说一说海瑞这个大角了。海瑞在言辞激亢的时候,听起来的确很过瘾,平时面叱上司下属,声音也大义凛然,另外他的音调可以调到很高,而且是瞬间,说明其声带所具有的爆发力。但是不可否认,他的声音与胡部堂、杨公公比起来是没有特点的。

是不是快死了

    早上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我不得不记下来——我的腹部疼痛。不是一般的疼,而是剧痛,剧痛难忍。我想服毒自杀的人也不过这么疼吧。于是我就下床,左脚刚挨地,便“嗙”的一声扎到地上。

    怎么扎的我不知道,依稀只记得听见头摔地板上的声音——“嗙”。等我恢复意识,乃是曹大将一边拍我一边疾呼我名字。大将说,我躺在地上“手脚抽搐”。

    曹大将吓坏了,说在高中时一同学撞车,便是这样手脚抽搐。近来不知怎么回事,晕倒两次了。妈的。是不是大限已到?

    今晚要玩通宵,他们都不让我玩,苦力劝我回来,怕我在没人的地方再倒地。。怎么像《成都》里面那个“李良”?“陈重”说,他预感,“李良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不会有”。

    诗人李良:“生活突如其来,真他妈的!”

二十六,不惑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吾年十三个春秋,十三个冬夏,恍惚二十有六,尚未“立”,也谈不上“知天命”,倒如六十有二之人,有点“耳顺”了。确切来说,更是“不惑”。

    劫波渡尽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近来我的思想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那就是爱恨情仇都不那么尖锐了,思想上固若磐石,情感上一湖清波,再没有什么普通的杂事能诱引我的愤怒与牢骚。如李敖言,感情上能够自洽,金钱观与女人观日趋成熟。很多事情以前想不开,现在豁然开朗;很多人情以前纠不清,现在抛之脑后。爱过的恨过的东西,都如明日黄花,对我已意义不大。

    因此,今天专门撰文记述这个暗流转变的心路历程。二十“不惑”,隐含了多少被欲望与愿景牵着鼻子画圆的时日,掩盖了多少张狂与鄙贱的作为,同时也淘尽了多少荷尔蒙飞翔的爱恨情仇。

    “不惑”不是老气横秋,相反,要用它避开干扰,总是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知天命”是一个大命题,天命者,规律也,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非凡的智慧才可以“知”,因此暂不奢望。至于“耳顺”,不了解;“从心所欲”,更是高深莫测,稍有不幸便要走火入魔,对于我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

    别听孔子吹牛,他要是真“知天命”,就不会“惶惶如丧家之犬”奔走尘埃了,因此到了七十,自称“从心所欲”只能解释为他肾虚了,开始发表肾虚道长的言论。其实“天命”虽然高深,但纵使你“知”了,也可能顶个屁用。你“知”了,别人不“知”,你还是要搅进去,变成“无知”,如孔子一样充当丧家之犬。

    所以,人生能“不惑”,便要庆幸。“不惑”是能自己把握的,对自己诚实,便能“不惑”。而其他的“天命”、“人命”,一个人无法促成,无法把握,只能靠运气了。运气,有时又何尝不是一种“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