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21世纪,一个人名恍惚又跃动眼前,是他,他还没死啊—汤敏!——“教育产业化之父”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通缩压力时,汤敏正在亚洲开发银行任职,他当时给中央的建议是,大学扩招是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的可行之策。此议被当时的决策层所采纳。
“我们提出三年扩大一倍,没想到扩大了五倍。”
汤敏的建议第一次引起广泛关注,是在1998年。
那年他回国探亲,发现有些孩子上不了大学,加之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正在蔓延,很多人手里拿着钱不愿意去消费,各方面都希望找到一个突破口启动内需。汤敏和他的夫人左小蕾认为,居民教育投资是当时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力量,居民可能不会去买彩电买汽车,但是让孩子上大学肯定会投入的,于是他们就建议大学扩招。此建议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中国大学扩招就在这以后开始。
很多人把“大学扩招”跟“教育产业化”联系起来,就有人把汤敏称作“教育产业化之父”。
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出席博客网举办的“从教育收费看教育改革研讨会”时提出,我国目前应该对义务教育实现完全免费;对高校贫困生应免费,并提供部分生活费。(9月4日《新京报》)
汤敏先生说,应该对义务教育实现完全免费。其实,义务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免费教育。如果把上述词语替换一下,这句话就变成了应该对免费教育实现完全免费。一句同义反复的话要由专家作为建议提出来,这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
汤先生提议对高校贫困生免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不过这个问题要是认真讨论起来远非这么简单。实际上,身为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因为被视为“教育产业化”的提出者而受到很多指责。1998年,汤敏先生提出建议:扩大大学教育是一个可以拉动内需的消费点。如果高校每年扩招30万学生,按一年一个学生消费1万元计算,30万学生实际消费将近30亿元。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加学生在学校中的消费,二是缓解就业问题,三是从远期而言可以培养人才,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
七年过去了,我们回顾一下汤先生所提建议的“丰硕成果”:大学扩招的同时,学费高涨,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质量滑坡,贫困大学生越来越多,“因教返贫”成了常见的现象,“学费杀人”的新闻时有耳闻。教育收费,已经成为全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在这种背景下,汤先生又提议高校贫困生应该免费。实际上,这与汤先生当初所提建议是南辕北辙的。免除学费又怎么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呢?这恰恰说明了当初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导致教育主体与学校的行为扭曲,以及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腐败行为。这可能就是汤先生改弦易辙的原因所在了。
平心而论,千夫所指的“教育产业化”并不是魔鬼,问题的关键在于产业化的主体是谁。在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产业化教育通常指的是那些由社会投资的教育,政府投入的教育则是义务教育和半义务教育的。我们这里,用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的公立学校却成了教育高收费的主力军。政府以产业化的名义减少投入,学校以产业化的名义大肆收费,专家的建议起到了“为虎作伥”的效果。
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财力日益雄厚的今天,大学贫困生的问题却愈演愈烈,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其实,大学贫困生免费只是问题的皮毛,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反思“教育产业化”?政府的教育投入到位了吗?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到底是多少?为什么在教育质量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学费反而越来越高?学生的学费和财政的拨款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用在了教学上,又有多少是被高校内的贪污腐化、奢侈浪费吞噬掉了?不搞清楚这些问题,减免学费也好,助学贷款也罢,贫困生的难题都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无可回避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像汤敏先生“扩招”这样错误的决策建议,不仅有,而且不少。本来,正如邓公所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一个大国里实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移,中国人没有经验,外国人也没有经验,是一种艰难的探索,错误是难免的。
问题是在错误发生以后的态度。当教育部官员都发出“高校学费不能再涨了”这样沉痛的声音后,当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已经不如建筑工地上的民工时,当一桩桩父母因为无法负担孩子上大学而自杀的血案都活生生地放在我们面前时,当几乎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反思中国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时,汤先生却还在措词强硬地为扩招和高校教育收费辩护,这就让人感到多少有些费解了。
中国没有专家,中国也不需要这种专门拍国家马屁,伤害人民的家伙!
引者按:2008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达到610万,相比于1998年的100万这个数字,是很让人吃惊的,因为大学如此的扩张速度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绝无先例,反而只有我们中国!2008、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一个不铮的事实显现出来,那就是我们十年前的举措是有些唐突了,拿一个民族的未来做赌注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等同于农民工时,我们的大学教育还有什么可称是的?我们不反对大学教育为刺激国民经济增长做贡献,但是大学教育是能完全引入市场经济的事物吗?公共权力和市场资源配置结合产生的后果大家都知道,说到底一句话,国民经济增长点非要在大学教育上寻求突破吗?我所知道的是,我们曾引以为豪的大学名片已光辉不再,我们曾经所憧憬的未来变得那么模糊!是时候反思大学扩招,大学教育产业化的时候了。
认为错了的人说,因为扩招,让那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毕业就失业,高级人才明显过剩了。汤敏反驳的大意是,扩招没错,我国的大学生的比例跟其他很多国家比都很低,让更多的人上大学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好处。
这个话题曾经争得不亦乐乎,各有各的道理。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理论,扩招后的“受害者”自有他们的难处和苦楚。曾有被扩招上大学的学生说,看了双方的争论,更加糊涂了,不知道该相信谁了。
对提出大学扩招建议后的态势,汤敏他们也感到出乎意料,他说,“我们提出三年扩大一倍,没想到扩大了五倍。”
是不是决策者用歪了他们的建议?汤敏说,“我觉得他们比我们更开放。”
虽然一直被人称为“教育产业化之父”,但是这个“父亲”说,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不是做父亲的始乱终弃、不负责任,而是“我们的扩招建议是1998年提出来的,教育产业化在1996年到1997年都一直在炒。那个时候我们根本就没参与”。
汤敏还辩解说,“我肯定知道在1998年之前就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事情。这些人可能也没错,你要是具体看他们的论文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跟你讲怎么赚钱,你看这就叫产业化。任何人,只要是去严肃地思考问题,不管是学者还是什么人,他一定言之有理。”
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出席博客网举办的“从教育收费看教育改革研讨会”时提出,我国目前应该对义务教育实现完全免费;对高校贫困生应免费,并提供部分生活费。(9月4日《新京报》)
汤敏先生说,应该对义务教育实现完全免费。其实,义务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免费教育。如果把上述词语替换一下,这句话就变成了应该对免费教育实现完全免费。一句同义反复的话要由专家作为建议提出来,这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
汤先生提议对高校贫困生免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不过这个问题要是认真讨论起来远非这么简单。实际上,身为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因为被视为“教育产业化”的提出者而受到很多指责。1998年,汤敏先生提出建议:扩大大学教育是一个可以拉动内需的消费点。如果高校每年扩招30万学生,按一年一个学生消费1万元计算,30万学生实际消费将近30亿元。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加学生在学校中的消费,二是缓解就业问题,三是从远期而言可以培养人才,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
七年过去了,我们回顾一下汤先生所提建议的“丰硕成果”:大学扩招的同时,学费高涨,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质量滑坡,贫困大学生越来越多,“因教返贫”成了常见的现象,“学费杀人”的新闻时有耳闻。教育收费,已经成为全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在这种背景下,汤先生又提议高校贫困生应该免费。实际上,这与汤先生当初所提建议是南辕北辙的。免除学费又怎么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呢?这恰恰说明了当初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导致教育主体与学校的行为扭曲,以及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腐败行为。这可能就是汤先生改弦易辙的原因所在了。
平心而论,千夫所指的“教育产业化”并不是魔鬼,问题的关键在于产业化的主体是谁。在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产业化教育通常指的是那些由社会投资的教育,政府投入的教育则是义务教育和半义务教育的。我们这里,用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的公立学校却成了教育高收费的主力军。政府以产业化的名义减少投入,学校以产业化的名义大肆收费,专家的建议起到了“为虎作伥”的效果。
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财力日益雄厚的今天,大学贫困生的问题却愈演愈烈,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其实,大学贫困生免费只是问题的皮毛,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反思“教育产业化”?政府的教育投入到位了吗?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到底是多少?为什么在教育质量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学费反而越来越高?学生的学费和财政的拨款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用在了教学上,又有多少是被高校内的贪污腐化、奢侈浪费吞噬掉了?不搞清楚这些问题,减免学费也好,助学贷款也罢,贫困生的难题都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专家谈99年高校扩招真正原因
在班主任培训课上,高校的教育专家谈到99年高校扩招的原因时,这样分析:
“受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急需拉动内需,搞活经济。如何拉动内需,国家有关部门经过调查显示,老百姓肯掏腰包的,有三大消费:一是住房;二是教育;三是婚丧。”
从99年开始,中国开始掀起房地产热;从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正如这次有关专家承认的那样:99年高校扩招是国家“政治经济全局战略中的一部分”。本来国家鉴于宏观形式的需要,计划扩招22万,但为了“解决经济因境”,临时又决定将指标扩大到48%!
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点,我不怀疑。但是,像中国这样,将教育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从历史到现实,应该找不出第二个国家。这也算是中国特色的教育了。现在回想当年有教育部官员提出教育产业化,一点都不奇怪了。
在有些人眼里,中国的教育并不是什么独立发展的事业,而是拉动消费的举措。中国现代的教育有点像古代妓女或者小妾,不是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而是满足一些人某种需要的工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老百姓的口袋是党的牵挂”,估计又有人在打教育的主意了。可是前车之鉴,99年开始扩招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消除,饮鸩止渴的做法是不行的。所以,今年10月份教育部跳出来承认99年扩招太急,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形势下,突然冒出这么个新闻,绝不是偶然。
国家出于拉动内需的要求,是否在近一两年内出台什么大的教育改革举措,也是不得而知的。如果有,当愿教育部将来不要再出来承认什么错误。